2009-07-14

Fifteen:我曾那樣追尋?

(副標題為2009年第二次國中基測作文題目)

ㄍ姊剛從知名廣告公司退下來,聽說她的炸醬麵風味極佳。

於是我們來到ㄍ姊家,ㄍ姊育有一女一男,大女兒要升高二,小兒子要升九年級。暑假期間,小兒子andy在家,一進門他就被叫下樓來跟姊姊們打招呼。「青春期」實在很特別,去年我看到andy時,他還像是個小孩子;今天再看到他,已經頗有幾分「少年」的味道。

這股味道不光是從身高來判定,十五歲孩子們非常活潑,但面對不同族類時卻又沉澱得非常快,他們半大不小,什麼都是朦朦朧朧,但卻散發出耀眼而無法讓人逼視的光芒:未來式的顏色。

例行公式打完招呼後他就上樓,要升九年級的學生恐怕是沒有暑假的,他們將面臨人生第一次轉捩點,不過十年過後回頭看,如果能覺得這時的煩惱渺小如微塵,是不是好事,我不清楚。

十年後,他們再度面對「我曾那樣追尋」這道問題時,或許能夠書寫出更豐沛的文章。

用餐後andy又上樓了,我跟朋友還有ㄍ姊在廚房閒聊,朋友問起andy不知在樓上幹麻,ㄍ姊心血來潮說:

「不如你上去看看罷?」

朋友躡手躡腳上到二樓,沒過多久就下來,告訴我們andy把門鎖上。ㄍ姊卻篤定地說她兒子不會這樣,要朋友推門時再大力點。過不久,朋友宣告:

「他真的鎖門了。」

Double wrongs:首先,朋友根本不應該接受提議上樓;其次,再次上樓確定andy鎖門也不應該講出來。

ㄍ姊臉一沉,我只好在一旁緩頰,其實十五歲開始鎖門也很正常啊,總是要有自己的空間吧!?

但是顯然媽媽們並不接受這樣的理由,她們可以接受孩子們開始長大、不黏人,卻無法接受「上鎖」、排斥這件事。

我突然明白,在十五歲時,如果真的曾經追尋過什麼,大概也就是「自己的」這件事吧,而那是依靠著對抗未知的勇氣,去擠壓、凝縮、刪減成的,那樣的追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