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08-24
比社會新聞更真實的想像:《不能沒有你》
導演:戴立忍
主演:陳文彬、林志儒、趙祐宣
色彩:black and white
年份:2009.07
在大量媒體、影展、評論者的加持下,也終於打動我願意相信戴立忍,前去觀賞《不能沒有你》。在進去電影院前的疑慮主要有二:好幾年前《台北晚九朝五》的挫敗;以及這部電影取材的沉重。
靠打零工為生的父親,與非婚生女兒相依為命。情人拋家棄子,直至小女孩年紀到了要入學、需要報戶口時,才發現女兒的監護權屬於情人及其丈夫所有。「血親」也抵不過社會體制和律法的折磨。
於是父親帶著女兒東奔西跑,一如你我皆曾在戶政事務所被刁難的情景,父親也遇上了。衣衫襤褸的父親只好帶著「妹仔」到權力的核心:立法院,尋求「為民喉舌」的民代幫助。然而在社會體制的僵化與表面性下,這一切也不過只是「官方說詞」下的層層推諉罷了。
這部電影之所以動人,就在於它夠寫真。很多電影都要強調本片「根植於真實事件」,但卻往往陷入通俗劇的程式化。《不能沒有你》的「真」卻是如假包換的:公務員、警察、記者們的眼色與態度;不知道立委其實是出入於中興樓而非立法院;在社會制度到處碰壁、折損下,發出「社會不公」的怒吼。
小老百姓的「小」就在這些鏡頭前面被赤裸呈現,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悲傷、無奈與憤慨。
不只如此,《不能沒有你》的「真」,是構築在藝術技法的虛構性上:妹仔趴在船上看沉入深海工作中的父親,巧妙的是,父親也可以看見妹仔在水光折射下若有似無的微笑。戴立忍用很少的語言說明兩人之間的感情,他使用的是一種「聽不見」的互動與「看不見」的守候去說明這種「血濃於水」的父女之情;在電視中出現的新聞之「假」,對比父女在制度中面臨的困境之「真」,點出了「媒體」虛構的本質。可是當觀影者面對著這部「黑白」電影,所呈現出的不真實色調,這一切卻似乎更為真實。
我對於戴立忍這樣的敘事手法驚歎不已,在真實/想像的層層包裹、糾結與對話下,《不能沒有你》煥發的是一種立體的多層感受,它既「小」(血親、友情)卻又「大」(社會制度、官僚體系),召喚我們反省、反視「生存於社會」這件事。
電影的結尾又是另外一個真實的想像,對比父親站在天橋上的「鬧」(回顧這件新聞,當時媒體幾乎口徑一致稱其為「鬧劇」),妹仔開始沉默,父親的有聲與女兒的無聲都是一種反抗與打游擊,不過終究只是「蚍蜉撼樹」而已。不能沒有彼此的兩人,仍必須等到社會局的「評估」、「輔導」後,才能重新聚首。可這殷殷期盼,也不是抱頭痛哭,只是安靜的凝望,一如原本的守護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